百衲的微博

© 百衲的微博 | Powered by LOFTER
标签: 烟台
1
 

山东省烟台市部分历史人物传略
(260)一门三英   宫焕文、宫曰健、宫力行
1947年春,作为革命老区的栖东县(时栖霞析栖霞、栖东两县)召开隆重的抗战总结表彰大会,会上,县委书记牟子敬和县长王君益把一幅蓝底白字的“一门三英”光荣匾,颁发给卓有贡献的民主人士宫焕文先生,表彰父子三人对抗战做出的卓越贡献!半个多世纪过去了,这幅匾还完好无损地珍藏在栖霞文物管理处。被誉为“一门三英”的是父子三人:宫焕文及其子曰健(又名宫尚行)、曰俊(右名宫力行)。宫焕文父子是栖霞松山街道百里店村人。
★宫焕文(1890.6.27——1972.1.22),出生于一个破落地主家庭。当清末“变法维新”之后,正读私塾的宫焕文为自己取名“维新”以明志。继而辛亥革命、十月革命、五四运动的接连发生,受到新思潮与革命洪流的震撼与影响,宫焕文向往进步的思想很快成熟起来。宫焕文早年丧父,19岁结婚生子。1920年春,31岁的宫焕文已是三个孩子的父亲,他毅然离家到栖霞城新创办的师范讲习所读书,两年后,又偕谢志诚、刘宜轩等进步同学,到济南省立模范蚕业讲习所读书。同学中,他的岁数最大、基础最差,但成绩却名列前茅。1924年毕业回乡后,他们带头种桑养蚕,创办栖霞县立职业(蚕科)学校。职业学校崇尚科学,倾向革命,学生大多出身贫苦,毕业后有的种地、养蚕,有的担任新型小学教师,更有相当一批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与建设工作。1937年“七七”事变之后,由于丝绸业不景气,他又与同学开采过金矿,创办过冶炼黄金的工厂,这一切被战争摧毁之后,又退而回本村,创办男女兼收的战时小学,开山区女孩子上学的先例。借用这块阵地,他积极宣传抗日救国思想,白天教小学生,晚上教上夜校的青壮年,还经常冒着生命危险,深入敌占区宣传党和人民政府的政策。1942年夏,宫焕文应聘出任栖东县参议会参议员。1943年8月他当选为县参议长。不顾年过半百,他经常翻山越岭,穿街走巷,联络各阶层人民,宣传减租减息及抗战时期党在大后方的各项号召与政策,他的事迹,《大众报》曾有刊介。在教育子女方面,宫焕文更是率先垂范,除把次子曰仪留下照顾家业以外,其他子女,长大一个,送走一个,不参军,就从政,或从事其他革命工作。1946年1月,在栖东县政府组织的选模大会上,他被评为栖东县一等模范,荣获模范奖章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,1947年“一门三英”的光荣匾才悬挂在他们家的门楣上。新中国建立后,宫焕文当选为栖霞县人大常务委员。他主动请缨,担任栖霞示范农场技术副厂长的职务。他为农训班编写的《爱国生产五字经》,至今还鲜活适用。宫焕文于1970年1月22日辞世,享年81岁。
★宫曰健(1912.2.22——1982.4.14),又名宫尚行,宫焕文的长子。在父亲任教的栖霞县立职业(蚕科)学校毕业后,就读于北京宏达高中,于1932年9月考取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。1933年初,宫曰健参加了中国共产党,是栖霞籍早期共产党员之一,开始从事地下革命工作,不久担任了北平市西郊区委军事委员和组织部长、清华大学党支部书记。1933年7月遭国民党宪兵逮捕,被判处12年徒刑。1934年被营救出狱后,重返清华学习。他积极参与和领导了清华大学学生救国会的改组与著名的“12·9”、“12·16”学生运动及南下宣传团的活动。1936年6月,宫曰健调任北平团委书记,后党团合并返回清华,继续担任党支部书记。由于长期不遗余力地工作,他在狱中染上肺结核病,病情日益加重,乃至吐血不止,不得不住院治疗。由于形势恶化,治病期间,他失去了与党的关系,1939年回栖霞老家从事教育工作。1942年任胶东行署参议会驻会委员,1943年重新入党,历任胶东参议会秘书长、山东参议员、胶东行署外事处宣传科长等职。1945年修英灵山革命烈士陵园期间,宫曰健担任胶东建塔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,他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,参与了纪念堂的设计与施工指导工作。抗战胜利后,他担任烟台行署驻青岛联络员,与美蒋多次谈判接受国际救济物资事项及其他外事应酬。新中国建立后,宫曰健长期担任青岛市科学研究院院长,青岛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,于1982年4月14日病逝,终年71岁。
★宫曰俊(1923.12.5——2014.2.12),又名宫力行,宫焕文的三子。1935年就读于县立职业(蚕科)学校,抗战爆发后回乡务农,积极参加群众抗日活动。1941年参加“青抗先”和基干民兵,1943加入中国共产党,1944年参加八路军。宫曰俊经历了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、抗美援朝战争的战斗洗礼,屡立战功。1957年,调西安电子厂研究所,从事国防科研工作,于2014年2月12日病逝于西安,享年92岁。著有《宫姓春秋》、《青石诗词》、《中华三祖》等著作,合编有《海军支队的战斗历程》。
★宫家人,除了“一门三英”之外,宫曰俊的大姐宫曰修、二姐宫曰佶因受父兄的影响,都于抗战时期上学读书,分别于1946年、1947年参军或参加了革命工作。宫曰俊的二哥(1913年出生)虽然留守农村,但他的六个孩子,因受伯叔姑的影响,自幼向往革命,都先后于新中国建立前后参加了工作。
宫曰俊在回忆父亲对他们幼时的教育时说:“父亲给我们男女姊妹取的名字健、仪、俊、修、佶,都带一个立人旁,父亲说是要我们首先学会做人,今天,做人就要做革命人,做为国为民献身的人。”所以,乡亲们都称誉宫家人是“公家人”。

评论
热度(1)